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

全职教师

陆杰华

系所老年学
办公地点
电子邮箱
研究方向老年人口学,老龄社会治理,老龄健康

教育经历

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辽宁大学经济系就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6年1月至1987年5月: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获(社会学)硕士学位;

1994年9月至1997年7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获法学(人口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4年8月至1994年8月,任教于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

1997年8月至2006年12月,任教于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2007年1月至2025年4月,任教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25年5月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

学术兼职

中国人口学学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

人才培养

本科生课程:死亡社会学

研究生课程:定性研究方法(高级)

专著

2019,陆杰华、李建新等, 《新时代人口素质论》,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5,陆杰华等,《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陆杰华等,《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陆杰华等,《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陆杰华等,《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陆杰华等,《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陈图深、陆杰华等,《深圳人口与发展:挑战与对策(二)》,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8,陈图深、陆杰华等,《深圳人口与发展:挑战与对策》,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9,陆杰华,《人力资源开发与缓解贫困》,中国人口出版社;

1996,张纯元、曾毅、陆杰华等,《市场人口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近3年主要论文

2025,王伟进、陆杰华,《老龄社会及其治理面临的认知挑战与应对》,《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网络首发;

2025,陆杰华、孙杨,《高等教育对初婚进入的影响——来自2010—2021年CGSS数据的新证据》,《人口学刊》,第02期;

2024,陆杰华、冯雨欣,《适变与应变:“十五五”时期人口发展规划的新格局、新挑战及其实践路径》,《河北学刊》,网络首发;

2024,陆杰华、杜天恩,《国际社会安宁疗护政策与实践及对中国的借鉴启示》,《人口与健康》,第10 期;

2024,陆杰华、孙杨,《全生命周期视角下青年发展:理论、议题及其改革路径》,《青年探索》,第5期;

2024,陆杰华、谷俞辰,《中国式养老的现实定位、关键议题与转型进路》,《人口与经济》,第5期;

2024,陆杰华、孙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人口安全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4期;

2024,陈雨涵、陆杰华,《境外老年教育模式与做法及其对中国大陆的启示借鉴》,《人口与健康》,第8期;

2024,陆杰华、郭荣荣,《既成与生成:建构中国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第7期;

2024,王笑非、陆杰华,《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的人口迁移与抚养负担探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2024,陆杰华、陈炫齐,《社会生态适应模型下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再探究——基于CGSS2021的检验》,《南方人口》,第3期;

2024,陆杰华、孙杨,《教育—工作匹配状况对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2024,陆杰华,《银发经济视角下青年养老观念的新变化》,《人民论坛》,第10期;

2024,陆杰华、孙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视域下当代中国婚育观念及新型婚育文化构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2024,陆杰华、程子航、陈炫齐,《人口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青年发展型社会的理论探究》,《青年探索》,第3期;

2024,陆杰华,《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推进实现适度生育水平——评<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探索研究>》,《人口与健康》,第5期;

2024,黄钰婷、陆杰华,《不同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人死亡质量的影响研究》,《西北人口》,网络首发;

2024,陆杰华、陈炫齐,《国际社会社区居家养老主要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启示》,《人口与健康》,第4期;

2024,陆杰华、孙杨,《中国农村老龄健康:特征、成因与应对方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2期;

2024,阮韵晨、陆杰华,《中国老年人失能程度与抑郁程度双向关系的探究——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人口研究》,第2期;

2024,陆杰华、张莉,《从长寿到健康:中国特色人口健康的理论与实践》,《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2024,陆杰华、张莉,《中国社会体制创新:新形势、新挑战与新任务》,《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2024,陆杰华,《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制度 有效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理论与实践:以河北省为例>》,《人口与健康人口与健康》,第3期;

2024,陆杰华、林嘉琪,《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共同富裕》,《民主与科学》,第1期,总第206期;

2024,陆杰华、张宇昕,《老年人居住方式对其社会参与的影响探究——基于中介效应机制的分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2024,成前、陆杰华,《劳动力老化如何影响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人口与经济》,第1期;

2024,朱荟、陆杰华,《大变局下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全球人口治理革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青少年导刊》转载,2024年06期;

2024,陆杰华、冯雨欣,《青年发展视角下新时代青年人口的性别差异探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第1期;

2024,陆杰华、谷俞辰,《美国拉美裔人口力量与政治声量的错位及其深层原因探究》,《西北人口》,第2期;

2024,周鉴、陆杰华,《社会治理视角下区域“候鸟”旅居人口探究——以三亚市为例》,《人口与健康人口与健康》,第1期;

2024,陆杰华,《大数据时代我国社情民意研究的新探索——评《大数据时代社情民意研究与应用》》,《西北人口》,第1期;

2024,陆杰华、谷俞辰,《社会网络对中青年群体养老责任认同的影响研究——基于CGSS 2018年数据的检验》,《人口学刊》,第1期;

2023,陆杰华,《全球人口结构的变迁趋势及其经济社会影响》,《人民论坛》,第24期;

2023,陆杰华、黄钰婷,《解苦以求安宁:韧性视角下老年人的临终生命质量探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2023,陆杰华、杨茜茜,《指尖上的互动:农村老年人短视频使用与社会融入探究——基于遵义市G村和Q村的质性观察》,《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2023,陆杰华、张依芸,《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让城市与青年“同频共振”》,《人口与健康》,第12期;

2023,陆杰华、张宇昕,《基于性别公平视角的中国老龄公共政策评估探究》,《河北学刊》,第6期;

2023,陆杰华,《完善中国特色生育支持体系的多层次福利保障》,《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社会科学文摘》,第3期;

2023,陆杰华、郭荣荣,《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劳动力老化:发展趋势、机理分析与应对路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2023,陆杰华、谷俞辰,《父母网络行为干预对未成年人网络重度使用倾向的影响探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2023,王伟进、陆杰华,《政社互动: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演进特征及其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网络首发;

2023,陆杰华、张宇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现代化的理论再思考》,《青年探索》,第4期;

2023,陆杰华、韦晓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内涵、障碍与应对》,《北京社会科学》,第7期;

2023,陆杰华、谷俞辰,《中国人口红利本土化研究的反思与展望——兼论人口红利研究的核心议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2023,朱荟、陆杰华,《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 2023 (04)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第04期;

2023,陆杰华,《基础性是基本养老服务的底线标准》,《中国社会工作》,第17期;

2023,陆杰华、苟钟月、陈雨涵,《新时代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内涵要义和路径选择》,《人口与健康》,第6期;

2023,陆杰华、谷俞辰,《优化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现实内涵、核心议题与实践路径》,《社会科学辑刊》,第4期;

2023,成前、陆杰华、郑保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老年消费的影响探究——基于CHARLS追踪调查数据的检验》,《中国人口科学》,第03期;

2023,张莉、陆杰华,《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变迁研究——基于横断历史元分析的方法》,《晋阳学刊》,第3期;

2023,陆杰华、戚政烨,《大学生对高职教育的认知态度及其政策探究》,《广东青年研究》,第02期;

2023,原新、杜鹏、童玉芬、陆杰华、尹德挺,《专题笔谈:中国人口负增长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03期;

2023,陆杰华,《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人民论坛》,第07期;

2023,陆杰华、郭荣荣,《老年人生产性劳动供给对生活满意度综合指数的影响探究——基于2018年CHARLS数据的检验》,《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第0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转载,2023年07期

2023,陆杰华、郭荣荣,《践行积极老龄观:政策演进、基本遵循与路径展望》,《老龄科学研究》,第11卷,第03期;

2023,陆杰华、谷俞辰,《建构中国自主的人口学知识体系:历史必然与路径探索》,《新视野》,第02期;

2023,陆杰华、郭荣荣,《代际社会学视角下新时代青年群体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第02期,第42卷;

2023,陆杰华,《把握好延迟退休政策的启动时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03期;

2023,陆杰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特色养老服务质量 评估体系的发展方向与具体路径》,《中国社会工作》,第05期;

2023,陆杰华、林嘉琪,《重度老龄化社会的人口特征、风险识别与战略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01期;

2023,张翼、谢茂松、陆杰华、吴重庆、王宁、谭建光,《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高质量发展(笔谈)》,《青年探索》,第01期;

2023,陆杰华、杨茜茜,《践行积极老龄观,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中国社会保障》,第02期;

2023,陆杰华,《国家治理视域下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人口与经济》,第01期;

2023陆杰华、刘畅,《区域性别文化影响视角下的性别收入不平等研究——基于2018年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验证》,《西北人口》,第01期;

2023,陆杰华、王金营、杜鹏、韩文婷、段成荣、黄凡,《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笔谈》,《人口与经济》,网络首发;

2023,陆杰华,《做优做强健康产业的策略选择》,《人民论坛》,第01期,;

2023,陆杰华、郭荣荣,《子代孝道类别对亲代福祉的影响探究——基于CFPS2014的实证检验》,《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第01期;

2023,税纡青、陆杰华,《人类步入80亿的人口变化特征及其政策性启示》,《人口与健康》,第01期;

2023,陆杰华,《主持人导语》,《人口与健康》,第01期;

2023,陆杰华、韦晓丹,《老年人网络参与对其社会信任的影响——基于CGSS2018数据的检验》,《人口学刊》,第1期,vol.45,总第 257 期;

研究课题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海南省卫计委:“海南省候鸟人口对其健康服务业的影响机理及政策框架”,项目负责人;

2015年12月—2016年9月,广东省卫计委:“广东家庭发展政策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5年11月—2016年8月,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特殊流动群体对流入地公共服务的影响评价及政策体系设计”,项目负责人;

2015年11月—2016年7月,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城乡隔代抚育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项目负责人;

2015年1月—12月,贵州省卫计委:“社会治理背景下贵州省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模式评估及未来政策选择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5年1月—2016年3月,海南省卫计委:“海南省候鸟人群基本现状及对其社会经济影响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4年8月—2015年8月,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生育政策完善与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关系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4年8月—2015年8月,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生育政策完善背景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前瞻性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5年3月—2015年12月,深圳市卫计委:“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5)”,项目负责人;

2015年5月—2015年12月,北京市顺义区卫计委:“十三五时期顺义区出生人口变化趋势与相关政策支持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4年3月—2014年12月,深圳市卫计委:“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4)”,项目负责人;

2014年6月—2014年12月,北京市顺义区卫计委:“新形势下顺义区村(居)级计生专干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3年3月—2013年12月,北京市石景山区人口计生委:“石景山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3年3月—2013年12月,深圳市卫计委:“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3)”,项目负责人;

2013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市西城区人口计生委:“西城区“十二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暨西城区幸福家庭生命全周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3年6月—2013年12月,北京市顺义区人口计生委:“顺义区转型升级进程中人口发展面临的难题及对策建议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2年3月—2012年12月,深圳市卫计局:“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2)”,项目负责人;

2011年7月—2012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1年3月—2011年12月,深圳市卫计委:“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1)”,项目负责人;

2010年4月—2011年6月,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和调控规划”,项目负责人;

2009年9月—2012年10月,全国老龄办:“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产业发展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9年8月—2011年12月,广东省人口计生委:“广东省出生性别比数据质量评估及动态监测方法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8年1月—2009年1月,北京市人口计生委:“首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面临的挑战以及改革思路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6年9月—2009年12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关于将提高人口素质作为解决未来我国人口与发展问题的主要战略措施之一的综合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6年5月—2007年12月,广东省人口计生委:“广东省流动人口现状、特点、趋势以及应对政策”,项目负责人;

2007年2月—2008年1月,北京市人口计生委:“首都流动人口地区分布特征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5年7月—2006年6月,珠海市人口计生局:“珠海十一五”人口规模以及相关人口政策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4年8月—2005年8月,深圳市人口计生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对策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0年8月—2003年12月,美国MacArthur基金:“中国舟山地区人口增长、消费对其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项目负责人;

1999年8月—2001年12月,国家社科基金:“村民自治新形势下基层计划生育民主管理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

1999年5月—2000年5月,美国MacArthur基金:“人口增长、消费与海洋资源”,项目负责人;

1998年7月—1999年12月,国家教委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城市购买力水平比较研究”,项目负责人;

1990年8月—1994年7月,联合国人口基金:“中国贫困县人口问题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联系我们

电话:010-82507289

邮箱:sphoffice@ruc.edu.cn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崇德楼西楼

微信公众号